检察官助理:张慧峰

从检察院书记员到检察官助理,身份的转变不仅是职业阶梯的递进,更是责任与使命的升华。通过公务员考试踏入新岗位,在民事行政检察部工作的一个多月里,我对"法律监督者"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,也在案卷与规范的交织中完成了从"旁观者"到"参与者"的蜕变。
一个多月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,检察官助理不仅是职业称谓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当看到司法案件中群众权益得到维护、社会问题通过检察监督得到整治时,我对"检察为民"的内涵有了更生动的感知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以"求极致"的标准要求自己,在精准监督中维护司法公正,在能动履职中践行司法为民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变的是岗位职责,不变的是对法治的信仰。在未来的道路上,我将以"归零"心态持续精进,以"赶考"姿态砥砺前行,在民事行政检察舞台上书写新时代检察人的使命答卷
检察官助理:关敏敏

从司法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到检察院一员,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更迭,更是一次从“法治服务辅助者”到“司法正义执行者”的身份重塑与责任进阶。
在司法行政工作岗位的时光,让我对法治建设有了宏观的认知。参与普法宣传活动时,我深入社区、学校,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,看到他们因了解法律而眼中闪烁的光芒,我深知法治意识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种下。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,我锻炼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,也培养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。但随着工作的深入,我愈发渴望能在法律实践的前沿,更直接地维护公平正义,这份渴望促使我踏上了考检察院的征程。这段旅程里,有备考时的坚持,有入职后的冲击与成长,这些也使我对法治信仰愈发坚定。
从司法行政到检察,变的是岗位性质、身份权责,不变的是对“法治”的敬畏与坚守。我会继续以“新人”的姿态保持学习,以“司法者”的严谨履行职责,在检察岗位上,把过去的“基层经验”转化为办案的“温度”,把现在的“专业要求”内化为履职的“底气”,用实际行动守护好每一份公平正义。
检察官助理:南丁

从律师到检察官的身份转变,核心是从“为一方当事人利益辩护”的代理人思维,转向“维护司法公正与公共利益”的监督者思维,需在立场、职责和工作方式上完成三重调整。
1. 立场:从“单向代表”到“中立监督”
律师阶段:核心是最大化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,立场具有明确倾向性,需主动寻找对委托人有利的证据和法律依据。
检察官阶段:需跳出“一方立场”,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审查案件,既要关注定罪量刑的证据链,也要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利(如辩护权、知情权),最终目标是确保案件“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”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2. 职责:从“个案辩护”到“综合履职”
律师的职责聚焦于“个案代理”,围绕具体案件的庭审、谈判、文书撰写展开,核心是解决委托人的特定法律问题。
检察官的职责更具“综合性”,除了审查逮捕、提起公诉等核心职能,还需承担法律监督(如监督侦查活动合法性、纠正法院错误判决)、公益诉讼(如维护环境、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利益)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等工作,需从“个案正义”延伸到“类案治理”和“司法秩序维护”。
3. 工作方式: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审查”
律师通常基于委托人的委托开展工作,多为“被动响应”(如应对控方证据、回应对方诉求),工作重点是“攻击对方漏洞”或“补强己方优势”。
检察官需主动对全案证据进行审查,包括核实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、排查证据矛盾、补充关键证据等,工作核心是“自我纠错”——既要避免遗漏犯罪事实,也要防止冤假错案,对案件质量承担最终责任。
政治部:闫宁

从工商联公益岗到检察院,这不仅是工作单位的变更,更是一次深刻的身份重塑与价值升华。这段旅程,充满了对过往的回望、对当下的笃行和对未来的期许。
犹记初到工商联公益岗时,我的工作围绕着服务民营经济、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展开。从协助组织政策宣讲会,到走访小微企业了解经营难题,再到整理企业诉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,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,都让我真切感受到“服务”二字的重量。
从工商联到检察院,改变的是工作的场景和内容,不变的是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和“求真务实”的态度。在公益岗积累的基层经验,让我更懂群众的需求;备考过程中磨砺的毅力,让我敢于面对新岗位的挑战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我将以“赶考者”的姿态,在检察工作中不断锤炼本领、提升自我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誓言,做一名有温度、有担当的检察人